查看原文
其他

上海女人是“茄人头”

沈嘉禄 新读写 2020-09-10


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

点击标题下方“新读写”关注


上海女性,总在作家笔下活出各种风采。路明老师说:都说上海女人嗲,其实会撒娇的女人到处都有,上海真正的特产是爷叔。可到了沈嘉禄老师笔下,上海女人山清水秀,优雅而富有情调,嗲得不得了呐!


      王安忆说:“上海的女性心里都是有股子硬劲的,否则你就对付不了这城市的人和事。”


      她还说:“这里的女性必是有些男子气的,男人也不完全把她们当女人。奋斗的任务是一样的,都是要在那密密匝匝的屋顶下挤出立足之地。……要写上海,最好的代表就是女性,不管有多么大的委屈,上海也给了她们好舞台,让她们伸展身手。”


      是的,上海女人中总有一些“茄人头”,“茄”字须用上海方言读出,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。“茄”,就是特别能干,掌握多门生活技巧,在许多方面胜人一筹的意思。


      她们多半是标准的贤妻良母,将老公照顾得无微不至,对孩子的教育也有行之有效的一套办法,在诸如买房、装修、买车、买家具、请客吃饭、场面上的应付等方面都有一槌定音的发言权。


      “茄人头”是弄堂里一帮同龄女人的精神领袖,她们穿什么衣服,烧什么小菜,去哪里逛街,如何教育小孩,甚至如何与婆婆搞好关系,就能得到响应。她们是弄堂生态文化的实践者与推动者。


      上海女人给外省人印象最深的是体现在衣食住行几方面的超群天赋。


      在上世纪初,上海人对满族人的旗袍作了改良,剪短袖子,拔高领口,收窄腰身,开叉引上,使女性形体变得楚楚动人。


      同时,上海纺织业的发展,纺织面料的更新,对旗袍的“新生”以及“普及”也起到了推动作用,欧美进口的羽纱、呢绒、蕾丝等纺织面料大量涌入,使旗袍获得了更丰富的表现素材。


      尤其是出现了镂空织物和半透明的化纤及丝绸以后,“透、露、瘦” 的旗袍就开始流行。旗袍变得摩登、性感、清纯可人。



      我们从老照片上可以看到,那时上海女人的服饰是非常欧化的,透露出一种很开放、很轻松、很自信的心态。既使是中装,也改良得合乎国际潮流,也合乎人体美学。


      即使在建国后,以列宁装、布拉吉为标志的服饰系统,借了革命的名义,并以便于劳动、节省衣料等理由,大幅度向男性靠拢,消解了女性的人体特征,但上海女人也从来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,一次次的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回潮”,正是上海女人与强权政治周旋的体现。


      在物质供应匮乏的年代,36元万岁,但一件衣服在她们身上就显得格外的大方得体,韵味无穷。这就是城市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。


      计划经济时代,上海布店经常出售一些零头布,所需布票很少或干脆免票,价钱也便宜,是家庭主妇的最爱。


      零头布利用得当,可以做外套、短裤、马夹等。还有一种边角料论斤买,比如三角形的彩色织锦缎的边角料,聪明的上海女人照样能拼出被面子、窗帘及沙发套来。


      同样拿做服装来说,套裁是一种利用有限的票证和资金,获取利益最大化的方式。通常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小姐妹合买一块布料,然后通过巧妙安排做成两件衣服。衣服做成后她们还会穿上新衣招摇过市,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理财能力和生活品位。


      女式风雪大衣一般是浅灰色的,领子容易脏,也不够厚实,上海女人就用编结绒线衫的富余材料织一只套领,既保暖又时尚,使大衣领子免遭污损。


图为李守白原创重彩画《冬·雅梅》,来源:守白艺术


      上海女人善于捕捉一切有助于提升生活品质的信息。


      比如上世纪七十年代,文化信息特别闭塞,上海女人却能从外国电影里女主角服饰上发现异国风尚的蛛丝马迹,比如用所谓的“阿尔巴尼亚花”编结毛衣或滑雪帽。


      后来还从越南电影里见识了一种轻便的布衫,一块碎花细布,对折上面后剪一个洞,两边对称剪两个洞,略微收一下腰,左右缝拢,就成了一件轻便的适合夏天穿的布衫,这就是所谓的“越南衫”,凉快,省钱,也足够性感。


      罗马尼亚电影《爆炸》播出后,上海女人拿着电影海报去理发店,请师傅按女主角的发型为她烫一只“爆炸头”。


      很长一段时间里,上海女人出嫁,嫁妆里要有一台缝纫机,自己做衣服,既可降低生活成本,又能体现个人情趣。


      这里补充一句:缝纫机在清朝末年就引入上海了,自行车、划船、斯诺克、高尔夫、西餐、跑马、汽车等时髦玩意儿也在同时引进,上海女人就充当了消费与传播的急先锋。


      上海一些富裕家庭完全有能力请裁缝来家里做衣服,但上海女人还是要备一台缝纫机,通过自己的双手来谋求“获得感”。


      平时,弄堂里的老太太聚在一起就喜欢对女人评头论足,若说这个女人“风骚”,她即使听到了也不会生气,顶多假装生气一下。


      女人知道,风骚证明自己还很年轻漂亮,姿色撩人,还有目送秋波的资本。要是被一帮九斤老太说成“好吃懒做”,那么这个女人肯定要跳得八丈高。这是一个重量级的负面评价,你一辈子也别想翻身了。




      改革开放之初,旗袍与烫发、口红、高跟皮鞋一起,成为风尚重归女性世界的标志。上海人生产的西装和连衣裙就成了改变中国人民生活方式的急先锋。


      西装在西方社会早已成熟了,但有些笨手笨脚的上海男人嫌领带打起来麻烦,或者根本就不会打,设计师就设计出一种“一抽头”的领带,只需套进脖子,下端一抽就行了。连衣裙呢,上海女人就将裙摆改短,露出双膝,显得更加楚楚动人、身材苗条。


      八十年代,改良旗袍接续三十年代的春梦,回归日常生活,特别是在《花样年华》《一世情缘》《金粉世家》等影视作品中,女主人公几十件旗袍,走马灯般地替换,大大撩拨了女人的心。


      今天,上海女人拥有几十个旗袍协会,扎堆玩,还去米兰世博会走秀,吓死外国宝宝!


      当然,有品位的上海女人对旗袍的真正认识,不在于金线银丝编织而成的奢华感,而是普通面料裁剪的小家碧玉风情,偶尔也可以用些新式高档面料,也决不会追求光怪陆离之感。


      宋氏姐妹的旗袍就是榜样,低调内敛,顶多局部装饰一下。



      与旗袍相对的是时装。法国时装之苑杂志是最早在上海登陆的,法国人认定上海女人是他们的目标客户群。


      不过在二十年前,当世界名牌一波波涌入上海这个时尚之都,因为非一般收入者所能拥有,华亭路服饰市场成了上海女人的淘宝圣地,那些假冒的世界名牌足可抚慰一颗脆弱的心,上海女人通过巧妙砍价,以低廉的价格装饰自己,成为一种初级阶段的风尚注脚。


      又过了一段时间,她们就意气奋发地奔向美美百货、锦江迪生、恒隆广场、外滩十八号。直至今天,七浦路服装市场和董家渡路布料市场仍有源源不断的客户。


      上海女人总在第一时间获知哪家时装店打折销售,上海女人的砍价本领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,善于跟营业员沟通,最终能以心理价位如愿以偿。


      上海女人买来新衣服,是不会放它过夜的,因为她们知道,所谓的时装,如昙花一现,过几天就是明日黄花。


      但上海女人的虚荣心也体现在一些丢人的举动上,比如有的服装店为提升形象,承诺出售的衣服,如果顾客不满意,可以无理由退货。于是有些女人就买来出几天风头,然后编个故事退掉。


      还有些上海女人穿了真丝睡衣、趿了一双拖鞋满街走,意在告诉人家她有丝绸睡衣了,有品位了,像过去资本家的大小姐了。主动暴露隐私是对他人的不尊重,好在现在这样的情况在核心城区少了。


      上海女人善持中馈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四鲜烤麸、面拖排骨、外婆红烧肉、腌笃鲜、八宝辣酱、油酱毛蟹等等是正宗的本帮菜,也是上海女人的拿手菜。今天做私房菜的女老板都是从自己厨房向外跨一步而获得成功的。

《上海人家》,李守白原创剪纸作品,来源:守白艺术


      上海女人——白骨精到大妈,偶尔相约三五知已下个馆子,在近年来也成为市井风景。但是上海女人决不会将餐盘叠床加屋地铺满餐桌,外省人认为很有面子的事,在上海女人看来是典型的“打肿面孔充胖子”。


      上海女人在外吃饭有两个特点:一是点菜经济实惠,适可而止,实在吃不完就打包。


      许多饭店都备有打包的袋子或盒子,密封性不错,有些还印上店名和订座电话,欢迎下次光临。有些上海男人比较爱面子,表示将餐余食物给家里小狗吃,大家也心照不宣,照顾他面子。但上海女人就很直爽地说“带回去回锅热一下又是一顿”,或者烧一锅泡饭。


      第二个特点是AA制,谁也不要抢,不要躲,没有心理负担。AA制使人际交往变得务实而简单,也维护了个人尊严。


      据一位证券分析师说,上海女人炒股明显比男人炒股赢面大,她们敏锐、果断、克制、头脑清爽,比起整天盯着K线图的技术派来,感觉派似乎更加有效。


      有人说,上海女人喜欢“作”。这倒不假。“作”的涵义相当丰富,有点撒娇的意思,也有点故意蛮不讲理的意思,但更多情况下是据理力争,要争取话语权和独立地位,也有点提醒男人要继续欣赏她,关心她,一如既往将她视作掌中明珠的用意。


      这是太太的权利,争一下是理所当然的。而且上海女人的“作”是注意分寸的,火候掌握得相当到位。


      上海女人跟自己男人吵架也是蛮凶的,但吵得越凶,好得越快。上海女人跟男人再意见不合,在公开场合还是给足男人面子的,淡妆浓抹,珠光宝气,手臂勾紧,脚步合拍,闲话里句句帮衬,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他们昨夜一地鸡毛。


      “香烟不碰,老酒少吃,远离毒品远离小三,听老婆闲话,跟共产党走”,这是上海男人的纪律。


      在日新月异的城市文明中,在鸡毛蒜皮的弄堂生活中,上海女人练就了一套以柔克刚的“内家拳”,这一点也是让外省女人羡慕嫉妒恨的。


李守白原创剪纸作品,来源:守白艺术

     

      是的,三十年前,数以万计的上海女人嫁给台湾人,嫁给欧美人,嫁给日本人,上海男人心里打翻了醋缸。后来据我所知,有好些上海女人嫁出去后,不出三五年,就将男人、包括公婆收拾得服服帖帖。


      上海曾经是女人的课堂,现在当然也是,上海有电影制片厂、译制片厂,有国内一流的大学、医院、文化馆、美术馆、音乐厅、大剧场、舞厅等等,优秀的女人就是近在眼前的偶像。


      百货公司的橱窗、外滩的情人墙、时尚杂志的封面,也是女人的良师益友。从形象到声音再到妆容及娱乐节目,上海女人一直有模仿对象,有学习机会,也一直有自我修为的动力。


      总之,上海女人美丽、聪明、能干、勤奋、务实、时尚。


      上海有张爱玲,也有董竹君;有周小燕,也有关紫兰;有阮玲玉,也有谢希德;有宋庆龄,也有吴尔愉……若论颜值,她们沉鱼落雁、闭花羞月,你说主要靠气质,行啊,她们从来不会输给别处的女人!


      有人说上海是座阴盛阳衰的城市,这话让男人气胀胸闷,抬不起头来。但这也是事实,在各方面,女中豪杰敢为人先,成绩斐然,颇具影响力。


      但是话也要说回来,要是上海男人也像北方男人信奉的那样“每天一顿打”,上海还能成为上海吗?上海女人靠上海文化滋养,靠上海男人呵护,最终出落得山清水秀,同时也为海派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。


      因为自强、自重、自信,所以上海女人显得优雅而富有情调——这大约就是逻辑。



本文来源于沈嘉禄的博客。更多写作指导、热门时文、写作素材、读书方法、学生佳作……欢迎订阅《新读写》杂志!

投稿邮箱:xinduxie211@163.com。


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



长按二维码  关注新读写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